西藏旅游
西藏旅行社
西藏旅游火热报名中...西藏旅游接待中心(西藏旅游接待中心).

西藏农业生产民俗

  二牛抬杠西藏农区通常称犁地为“翻地”。西藏旅游

  藕耕。在西藏农区,使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方式由来已久,据(西藏王统记》载:“上丁二王时(约公元前2世纪),藏族的先民已制犁与扼,合二牛扼,垦平原以为田。”直至今日,拉萨郊区的农民仍使用藕耕:在犁辕前端系一横木,横木叫“扼”,不架在牛颈上,而是架在两头牛的额上,用绳拴在两牛的角上,使牛以头顶推挽着犁前行。而山南、日喀则地区藕耕时,将扼架在牛颈上。

  木犁。1951年以前,铁质农具极缺,木犁仍是主要农具。犁尖为木质,用青桐木削制而成,人土仅两三寸深,有的地方在木犁尖上包一层铁皮,以提高工效。后来木犁的犁尖发展成铁质的。1959年后出现了新式7寸步犁,再以后又陆续用上了手扶拖拉机牵引的机制犁。旧犁犁地时一般用牛、驴、骡、马牵引。

  踏犁。生活在错那县勒布区的门巴族的生产工具踏犁,用青桐木制成,犁口稍尖,正面平滑,背部圆凸,长约1.6米,犁头上部置一横木,用于脚踏翻土,一掘一退,类似用锹翻地,是门巴族独具特色的掘土工具。踏犁由成年男子使用。

  木犁。门隅木犁是用青桐木做成的 “人字权”,一人扶犁,两人拉绳牵引;有时也用畜力,用二牛抬杠的方式犁地。墨脱地区使用的木犁犁烨是用坚硬的乌木制作而成的。犁身长约3.5米,犁桦宽约巧厘米,长约27厘米,犁地时二牛抬杠,一人驾犁,一人牵牛,犁桦能人土20厘米左右。缺乏畜力时,由两名男子拉犁,犁桦人土稍浅。

  墨脱门巴族用粗青桐木做的小锄头“欣嘎拉当”打碎耕地里的硬土块。耕作中多用从藏区传来的铁制工具。门巴族有自己的铁匠,但他们平时只能打制和修理一些简单的农具。勒布门巴族现在普遍使用传自藏区的大、小铁锄,大的用于锄地、平地、碎土等,小的用来平地和锄草。

  旧时,西藏的农田呈条状,零星分布在江河河谷地带,大多面积小、土层薄、肥力低。每年约有四分之一的休耕地,即歇地。多为旱地,水浇地只占总耕地面积的十分之一。雅鲁藏布江中游沿岸和年楚河、拉萨河、雅隆河、尼洋河一带水利较好,是主要的产粮区,为西藏“粮仓”。

  在日喀则杜素蹊卡,庄园的土地分为秋耕地、春耕地、夏耕地和不耕地,耕地时根据土质的不同,耕的深度和次数都各不一样。春耕浅不碍事,夏耕越深越好。一块地需要犁几遍时,犁的路线就得交错进行,即第一遍由南往北,第二遍则由东往西,这样犁过的地不会“水中藏鱼”,就像有波纹的水,最有益于保墒。

  秋耕地。秋天庄稼收割后,趁地未干,立即翻耕。此时,正值草木枯萎,把草根翻上来,经秋日暴晒后,能减少次年地里的杂草,还能把麦茬和杂草翻下去,使其腐烂变为肥料。秋收后、冬灌前,秋耕地最好耕三遍,但因劳力不足等原因,大多只耕一遍后就灌冬水了,灌过冬水之后就不能再耕了。

  春耕地。春耕地大多是靠近山沟的早地,因为秋收以后,土已板结,无法翻耕,这种地地势高,又无冬水浇地,等到春天浇完春水后才能进行春耕。藏历一月底开始春耕。有耕三遍的,一般人家只耕一两遍。

  夏耕地。夏耕地是歇地。从夏到秋要耕八遍,且必须用45厘米左右的新桦深翻,一般深度能达到37厘米,目的是把杂草根翻露出来,利用太阳光晒死杂草。

  耙地。犁过的土地要用木耙耙过。木耙为木制长方梯子形,前后梁上的齿孔内装有棱锥形耙齿,前十齿后十一齿,交错固定。耙时平放地上,牲畜在前引,人踩在耙上或在耙上放一装有石块、土块的筐子,以增其粉碎地里土块的压力。

  杜素乡人的耕作习惯是春耕、夏耕和秋耕以后都不耙地,等到放过播种水以后的半个月左右才耙一次。如土质比较松软时纵横耙四遍即可,如遇土质较硬的“卡如”和“它玛”地,要耙七八遍。下种后的地要耙三遍,第一遍顺犁沟耙,第二、三遍横耙,最后再围着地边转一圈,谓之 “耙边”。

  休耕歇地在西藏很多土地在连种数年以后,要轮休一年。轮休一年后又开始耕作,每一年都给它取一个不同的名字,用来纪年。如:第一年叫“雅玛”。第二年叫“雅瓦”,第三年叫“松江”,第四年叫“细江”,第五年叫“阿江”.第六年叫“主江”,第七年叫“顿江”。到第八年又开始轮休为歇地。

  歇地主要是为了清除杂草。因为当地没有中耕除草的习惯,造成野草蔓延、草籽增多,几年下来,草比庄稼长得还茂盛,不得不花一年的功夫清理杂草。歇地的多少,视各家的土地数量和经济状况而定。有的三年就轮休一年,个别土地特少的人家连种七八年才轮休一年。

  耕地轮休期间要翻耕除草,通常要耕八遍。一般在藏历五月到秋末这段时间里进行,用最大尺寸的犁桦反复翻犁,以清除杂草和保墒。轮休后的地里要上最好的肥料,如施冬肥,把肥料撒开后灌上冬水,让肥料和土地冻在一起。

  集体轮作门巴族有一种集体轮作制,也称“伙耕制”,且普遍存在。所谓集体轮作制,是指本村属私人占有的耕地,却采用集体轮作的方式耕种,多在刀耕火种地上实行。互相借地不是几户人家之间的私人协商,而是全村各户必须遵守的原则和应尽的义务。这种私人占有土地而集体轮种的耕作制度,是门巴族原始公社时期分配耕地的残余形式。

  门巴族伙耕制在墨脱最为盛行,种植玉米时,由三五户人家自愿组合,搭伙共耕,一道砍伐山林,种子均摊,收获均分。除伙耕外,相互换工也十分普遍,直到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和包产到户后的今天,伙耕、换工的习惯仍在延续,相互合作的风气浓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