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若遗址
卡若遗址位于中国西南部西藏自治区的昌都县,是一处距今4000-5000年,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遗址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是考古界工人的西藏三大原始文化遗址之一,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8-1979年的时候发掘了这所遗址,遗址分为早、晚两期。其中发现了里面房屋基址28座,其中的园低房屋,经复原,是一种以室内立柱和周边歇柱搭成的圆锥形窝棚式建筑,另有竖壁半地穴式和地面式建筑,晚期的半地穴式房屋,在穴四壁垒砌石墙,有的在上部续建一层楼层,显示出建筑的地方特色及营造技术的进步,还发现可能与原始宗教有关的圆石台、石围圈遗迹。工具以大型打制石器为主,兼有细石器和磨制石器,骨器也较丰富,陶器以饰几何图案刻划纹的最具特色,而且还发现有农作物栗和家畜猪的遗存。
卡若遗址的房屋建筑,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木结构的草泥墙建筑,以草拌泥筑墙可以增强坚固性能,使其不开裂缝。居住面用土垫平,然后夯实或烘烤,使其坚固耐用,房屋中央有石头砌成的炉灶。室内和房子四周较均匀地分布有柱洞。第二类为半地穴式的卵石墙建筑,居住面规整而坚硬。墙壁用石块靠穴壁垒砌,黄泥抹缝,多为方形,从村落布局看,当时人们居住的区域已有一定规律。房屋遗迹像是打破了叠压关系,比较复杂,可以分为3期遗存,至少延续了500年左右。原始村落布局除房屋外,还发现有石铺路、石墙建筑、窖穴等,说明居住者在努力改善居住条件。
卡若遗址的地层堆积,主要为昌都红土层,底部泥质较多,以杂色页岩为主。上部为红色砂岩,红曾中因断屑和褶皱关系,有时显露出三叠纪及保罗纪地层。卡着遗址的全新地层堆积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厚2米,有二期文化堆积;北部厚2.5米,有三期文化堆积。卡着遗址经放射性碳素鉴定,年代在距今四、五千年前。它所代表的原始文化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在生产工具方面,遗址呈现出新石器时代的全部特征,里面出土的骨器有骨钻、骨针等。各种各样的骨针,制作得非常精细,这说明当时生产和工具制作的技能都已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里面还有烧制着有各种花纹的陶器,其中以一种双体陶罐最为突出,而且还有很多的装饰品,然而遗址中出土玉器和还被是卡若居民与各个地区的民族相互交换而来的,着说明尽管西藏和其它地区之间有高山大河的组个,但并不能断绝本地居民和其它民族的正常交往。
|